其實為定這個題目我想了好長時間,因為音響和音樂的關系與音樂和音響的關系不同,牽涉到主動和被動。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如果您曾經(jīng)觀看聆聽過交響樂隊或歌劇演出這一類的現(xiàn)場音樂會,那您一定會對那種沒有經(jīng)過任何音響設備擴音的真實音樂記意深刻。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經(jīng)談過什么才是真實的聲音。我們都知道聲音的錄制和重放必然是有損失的,HI-FI音樂永遠不可能與現(xiàn)場音樂百分之百相同,透過音響來聽音樂,永遠都會缺少某些東西,再好的音響重放出來的音樂效果也只能與真實的音樂相近而不能相同。
既然你知道真實聲音是什么樣子,而音響又無法完全重播出來,因而擺在您面前的就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一方面是由音響所播放出來的音樂,另一方面是高級音響器材本身。音響器材越高檔,所播放出來的音樂就越接近真實,要做一個幸福而且聰明的音樂迷,您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好好欣賞音樂上,還是集中到音響器材上呢?如果只是擁有最高級的器材而不去好好地欣賞音樂,即使擁有幾萬元級的名貴器材也只能說明有錢而已。這種人不是在音樂上發(fā)燒,而只是在花錢上發(fā)燒。特別我們有一些學生要父母的錢來發(fā)燒,這樣的發(fā)燒是不健康的,因為發(fā)燒本身是一個精神上的東西,如果你讓其他人犧牲某些東西,以便建立屬于自己的快樂,顯然是不可取的,那樣的話你不能叫發(fā)燒友。音樂是一種生活,你連一個愛字都不懂,又怎么懂得生活呢?你不懂生活又怎么懂音樂呢?你不懂音樂又怎么懂得發(fā)燒呢?
自從我的表弟教我上網(wǎng)的知識,所以只要我一有時間就在一些論壇里灌水和學習,這樣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發(fā)燒不良分子,我喜歡網(wǎng)絡文化。但是電腦卻與人腦有一個最大的差別,人腦除了思考外還會享受,而電腦卻不能。我可以讓我的電腦演奏貝多芬的音樂,卻沒法叫他喜歡貝多芬!再好的電腦也只是一個工具而已。音響也是一樣,只不過是一個播放音樂的工具而已。臺灣音響界前輩彭康德先生很早前就說過:“一個只買得起十萬元音響卻收藏了一千張唱片的人,比擁有百萬元音響卻只有幾十張唱片的人便值得尊重!”
一但發(fā)燒友有了追求音樂而不是音響的正確觀念后,玩起音樂來就會自在自得,而不會成為一堆冷冰冰器材的奴隸。曾一位朋友打電話告訴我,他不知道目前使用的器材夠不夠好,是不是還有升級的必要?結果報上來的器材名單嚇得我倒吸一口冷氣,那么昂貴的器材再過十年我都不一定買得起,為什么他會覺得還有“升級空間”呢?《孫子兵法》說,“為將者需役物而不役于物”。音響器材的任務是提供音樂欣賞,管它是巴赫、貝多芬或者麥丹娜、羅大佑,只要能從音樂里面獲得心靈的享受與滿足,這就是音響最大貢獻。越好的音響越能提供接近真實的感動,如此而已,對音樂的內(nèi)容并沒有什么決定性影響。只拿著幾十張發(fā)燒片而在那里斤斤計較,對枝微末節(jié)吹毛求疵,稍有不滿就花錢換機,這樣的態(tài)度是不值得鼓勵的。有些音響評論人提出一個“舍得”道理,有“舍”才會有“得”,如果能舍去盲從的高價音響攀比,很自然就會得到音樂的喜悅。發(fā)燒友與音樂迷有明顯的區(qū)別,后者聽音樂,前者聽器材,任何時代都有音樂迷,而發(fā)燒友這類音樂迷只是在高科技時代才胡可能出現(xiàn)。
聽音樂與聽音響都是聽,一切感受都由作用于聽覺的聲音喚起。據(jù)說正宗的發(fā)燒友都以長一雙金耳朵自豪,當然對于這一點我們也可以持懷疑態(tài)度,人的聽力范圍很容易測定的,其結果由聽力頻譜圖顯示出來。據(jù)生理學家研究考證,耳朵是人身體器官中最早開始衰退的。荷蘭學者勃納德.利維古德說:“從19歲開始,人耳聽到的頻率逐漸變窄”。換句話說,當我們逐漸變老時,我們能聽到的高音和低音越來越少。就像一位朋友說的:“老兄,你根本不需要玩些高保真的昂貴設備,因為你聽不到兩端的聲音”。然而,發(fā)燒友們都能聽到“兩端的聲音”,都能分辨音質(zhì)、音色的細微差別嗎?很難說。發(fā)燒友們通常津津樂道的松香味、空氣感、輪廓感都多少些玄。拿松香味來說,它用來指拉弦樂的弓常要擦松香。發(fā)燒友便用松香味來形容弦樂中的毛刺感。仿佛由聽覺帶動了嗅覺,聞到了弓與弦之間散發(fā)出來和松香氣味。這本是陷匿在樂曲演奏后面的聲音,而發(fā)燒友需要長一雙善于解析音質(zhì)組成的耳朵,將注意力集中在音樂欣賞者一般并不關注的細節(jié)上。至于凝神貫注的發(fā)燒友聽到的是不是松香味,也就憑他自己說了。
說起來發(fā)燒友絕不是只聽出一種味就過癮的,夠格的發(fā)燒友須有極強的聽覺辨析能力,須在聽一支龐大樂隊演奏時能夠數(shù)人頭,對聲音作定位分隔,整個樂隊的排列有如目睹,并分辨各種樂器所在位置與音色水準。如鋼琴有沒有木味,管樂有沒有空氣感,低頻是否像肥肉等。一位行家夸獎某張CD之靚時說:“有如音符一件件一粒粒吊在空間”。作為最抽象的藝術類的音樂本來能夠飽含最豐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一首樂曲(尤其是交響樂)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完整性是天才作品的重要標志;它的有機體是由無數(shù)音符構成的,每一個音符都是組成整體的適得其所的一部分, 每一部份都是為整體存在著,來促成整體的印象。整體的指向是那無法用其它藝術開工來傳達的生命體驗。
一套HI-END高級音響只是一堆冰冷的機器而已,只有被賦予音樂,它才真正有了靈魂,具有了生命。音響最終是用來聽音樂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音樂,或者說借助于音響設備去欣賞音樂,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發(fā)燒友。否則,將永遠在音樂之外徘徊。一套幾萬元級的高級響組合,只是用來聽“打爛玻璃”或驗證《1812序曲》中的幾聲炮響是否逼真,這豈不是暴殄天物、與真正的愛樂精神背道而馳嗎?
然而,音樂與音響畢竟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談不上誰是手段誰是目的,誰是載體誰是內(nèi)容,很多傳統(tǒng)上被人們認為是“形式”的東西,實際上本身就是內(nèi)容,或者說是二者的統(tǒng)一體。就如畫家筆下的線條,顏色;舞蹈家的形體動作;文學家筆下的文字符號等等。音響與音樂的關系也是這樣,固然可以說音響效果是服務于音樂的,但音響效果又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本身就充滿了聽覺上的魅力,否則我們就很難解釋這些音響效果為什么會對發(fā)燒友的聽覺產(chǎn)生強烈的沖擊力了。雨笛的老板劉智富曾經(jīng)這樣說:“好的音響是音樂忠實的傳道師!”
因此,固步自封、抱殘守缺是不可取的。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新的科技成果帶給我們的好處。對于音響技術無限的發(fā)展可能性來說,永遠不會有最完美的音響器材出現(xiàn)。但必須承認,經(jīng)過百余年的發(fā)展,錄音還原技術在今天已相當成熟,花少量的資金組合一套讓人沉醉于音樂的器材并不是一件難事,但要真正走近音樂并進入音樂卻絕非易事。換句話說,擁有高級音響與擁有音樂并不能等同。
發(fā)燒器材與其它電器產(chǎn)品的一個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它不僅僅只是一種純物理的技術產(chǎn)品,它蘊含著濃郁的音樂文化背境、藝術色彩。因為音響最終必須服務于音樂這種聽覺藝術,并經(jīng)聽樂者聆聽鑒別而最終獲得認可。所以它不但是一種科技產(chǎn)品,而且還必須是一種藝術品,還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個性。要不然怎么會有英國聲、美國聲、德國聲之說呢?廣東音響和北京音響或者說中原音響不同,這是版塊文化所至,黃河文化不同與珠江文化。我的偶像華為的老總?cè)握窃?jīng)這樣說:“一個民族的人在制作一件產(chǎn)品時必然會把本民族的人文背景、文化修養(yǎng)、藝術造旨以及科技水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公司網(wǎng)站:www.hsyqcyx.com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投稿指南 | 版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地圖